中新网锡林郭勒12月5日电 题:乌兰牧骑的66年:扎根基层,不落下一个蒙古包
冬日的锡林郭勒草原已被茫茫大雪覆盖。天刚蒙蒙亮,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就做好下乡准备了。大家穿好演出服,拿好器具,有说有笑地上车。车上,他们有的讨论接下来演出细节,有的已经在亮嗓子开练了。
成立于1957年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的第一支乌兰牧骑。现任队长扎那告诉记者,仅今年,队员们深入农牧区等基层演出已超百场,“我们的宗旨就是,不落下一个蒙古包。”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的红色文化工作队。公开材料显示,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7000场。自首支乌兰牧骑成立以来的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聚焦现实题材,累计创作演出1.3万多个节目,累计行程130多万公里,为各族群众演出36万多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
“建队之初只有6个人。为了实现舞台业务上的一专多能,不管春夏秋冬,前辈们都坚持苦练,在马棚里练,在羊圈旁练,在草地上练,在沙滩上练。”赤峰市翁牛特旗乌兰牧骑也成立于1957年,吴恩是如今的队长。他告诉记者,每年下乡演出也有上百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看到和听到的新气象、新故事,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展现出来,为农牧民送去更多欢乐和实实在在的帮助。”
“并不是每次演出都顺利。有一次天公不作美,演出就是在大雨中进行的。大家都又湿又冷,但村民们跟我们一样,热情高涨,每个人眼睛都是亮亮的。”丛晓雅2015年加入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是一名舞蹈演员。2019年的一场演出,让她记忆犹新:“刚开始是小雨,音响设备都盖着塑料布。后来雨太大,怕设备淋雨损坏,临时更换了节目。”
(资料图)图为翁牛特旗乌兰牧骑正在下乡演出。于秉正摄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演绎的作品会从基层农牧民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细致观察、切身体验。”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那仁德力格尔入队已20年。他解释说,农牧民生活是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
“乌兰牧骑老来给我们演出,跟我们交流。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吉亚图是巴润宝拉格嘎查牧民,他很喜欢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笛子演奏《喜悦》,觉得的确吹出了牧民喜悦的心境。“我自己也喜欢音乐,队员们每次下来还会教我声乐、谱子、音乐技巧和知识。当然希望他们还能多多地下来。”
乌兰牧骑不仅演出农牧民喜闻乐见的节目,同时也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这些年来,不少乌兰牧骑纷纷以“乌兰牧骑+”为方式,组建“草原综合服务轻骑队”,将下乡演出与“固本强基”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结合,开展基层综合服务活动。
(资料图)图为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赴中蒙边境嘎达布其镇开展基层服务活动。东乌珠穆沁旗乌兰牧骑供图
“对我们乌兰牧骑队员来说,一专多能从来就不仅仅局限于文艺演出,而是指为丰富农牧民精神生活的多种本领。”扎那如是说。
现如今,乌兰牧骑的演出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有了更新颖、更便捷的呈现方式。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位于中蒙边境,希吉日不仅是当地乌兰牧骑的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和主持人,还是网络乌兰牧骑的运维工作人员。“和网络接轨,我们的声音才能传得更远。网上乌兰牧骑是目前宣传乌兰牧骑工作的最直接,反馈最快,受众率最广的一个渠道,直播则是涨粉最快的方式。”
她告诉记者,自2020年3月试水网络推广以后,他们在不同平台开设视频账号,发布有关演出信息、作品、演出现场、日常政策宣传等内容的短视频。“我们光抖音政务号已发布452条视频作品。数据最好的一条是队员演唱长调的。目前点击率56.3万,评论超2300条。”(完)
央视网消息:2023年以来,各地着力发展特色游、主题游不断激发文旅产业新动能。
“红飘带”沉浸式讲述长征故事
近日,贵州贵阳的“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展示项目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这里是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
通过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等最新科技手段,观众可体验行进式展演、剧场式观演、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态,在场馆中重走长征之路。
“红飘带”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标志性工程之一。2023年10月下旬启动运营以来,已经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前来参观。
“暖冬游”火热 拉动旅游市场升温
随着气温下降,三亚“暖冬游”的热度逐渐上升。连日来,三亚机场日均执行航班342架次,日均旅客吞吐量5.4万人,并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海南自贸港59国人员入境旅游免签政策的恢复,三亚还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各大酒店推出丰富的活动,满足游客多元化、国际化的需求。
黑龙江哈尔滨:冰雪旅拍成新风尚
随着冰雪旅游旺季的到来,在黑龙江哈尔滨,冰雪旅拍市场也是一片火热。
这几天,以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为背景拍摄的俄式风情照片火遍全网。皑皑白雪中,游客在摄影师的引导下,变身成为“异域公主”。这里也成为了不少旅拍爱好者的潮流“打卡”地。
旅拍作为新型消费服务,眼下已经成为旅行新风尚。
内蒙古:相思湖冰水瀑布美景吸引游客
这两天,随着气温降低,内蒙古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音锡勒牧场,不同的冬日美景交替上演,让游客们大饱眼福。
隆冬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相思谷景区相思湖瀑布在冷空气的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美丽的冰水瀑布景观。这座冰水瀑布高2.4米、宽28米,此时的瀑布一半冰、一半水,如白玉般的冰柱与流水动静结合,宛如一座水晶宫殿。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摄影爱好者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觅食的画面。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善于奔跑和游泳。从空中俯瞰,几十只体态壮硕的马鹿漫步于草原,它们有的嬉戏打闹、有的抬头观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冬日生态画卷。
新疆博湖:沙漠越野赛 带动冬日旅游热潮
近日,在新疆巴州博湖县的艾勒逊乌拉沙漠中,一场集观赏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沙漠越野赛正在激情上演。
随着一声令下,200多辆赛车如同脱缰的“野马”,刹那间,浩瀚沙漠马达轰鸣,选手们驰骋在茫茫沙海之中,车技和惊险刺激的场面让在场观众大饱眼福。
博湖县艾勒逊乌拉沙漠,因沙山、沙梁、沙坡等复杂地形,成为沙漠越野爱好者的梦想之地。
近年来,博湖县积极探索“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区特色和吸引力的体育赛事活动。
巫山红叶正当时 三峡冬季旅游“热”
眼下,重庆的红叶、江西的银杏,都迎来了赏叶的最佳季节。绚丽的色彩构成一幅美丽的冬季生态画卷,吸引游客纷纷前往。
近几日,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的长江三峡巫峡段的红叶开始渐次变红。满山遍野的红叶与碧水青山相映成辉,宛如一幅长江美丽生态画卷。连日来,各地游客纷纷走进红叶景区,驻足红叶林中,与江、山、红叶合影留念。
凤凰沟景区银杏树迎来最佳观赏季
眼下,江西南昌凤凰沟景区2000多棵银杏树迎来最佳观赏季。在暖阳映照下,银杏叶随风摇曳、绚烂多姿,将整个景区点缀成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冬日金色的生态美景也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往“打卡”,记录下眼前的美景。
黄海森林公园呈现冬日美景
在江苏盐城的黄海森林公园,成片的树林经历夏季的翠绿、秋季的“换装”后,眼下正是一片橙黄橘绿。绵延起伏的各色树木,犹如打翻在大地上的“调色板”,排列整齐的树木则像是一匹匹流光溢彩的“锦缎”,在湛蓝天空映衬下,为大地穿上美丽的“衣装”。
赏雪玩雪 南方游客专程来东北
冬季的东北冰封雪飘,别有一番风景。每年都有不少南方游客专程到东北来赏雪、玩雪,带火了当地的冰雪游。
夜幕降临,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处冰雪景区,千人蹦迪活动正式开始。彩色灯光闪烁、雪花纷纷扬扬,游人在雪夜中尽情享受快乐时光。
天色渐晚,气温已下降到零下20℃,雪也越下越大。但游客们热情不减,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秧歌队巡游等活动也进入高潮。
记者注意到,近期,在东北地区旅游的游客,很多来自少雪的南方地区。在哈尔滨市这家滑雪场,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众多身着鲜艳雪服的滑雪爱好者在雪道上轻盈前行。
据了解,往年东北冰雪游的旅游旺季大致在12月的中旬以后,2023年提前到11月份。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去往东北地区的机票预订量环比10月份增长25%,东北地区热门滑雪场相关的搜索热度环比10月份增长近一倍。
黑龙江:雪景汉服旅拍热
赏雪、玩雪,少不了“打卡”拍照。在2023年冰雪游当中,雪景汉服的旅拍备受青睐,设计精巧的冰雪文创产品也非常热销。
蓝天白雪的绝美景色里,着一袭红衣,静静地听雪落下的声音;站在雪山栈道,按下快门,将这一瞬间铭记。素雪伴红装,很多游客都以这一方式来纪念难忘的冰雪之旅。
记者在牡丹江主要的冰雪景区了解到,2023年以披风、马面裙等为代表的汉服雪景旅拍深受游客喜爱,化妆、租赁、拍摄“一条龙”业务火热。多家旅拍门店正在加紧采购汉服、招聘摄影师和化妆师。此外,冰雪旅游题材的冰箱贴、集邮品、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也在当地热销。
黑龙江:东北“特色吃住”受青睐
除了赏雪、玩雪,东北特色美食和民宿,也是冰雪游里必不可少的体验。
早市的摊上,摆满了东北特色的冻梨、冻柿子,还有哈尔滨香肠、杀猪菜等东北特色食品。很多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队。
除了红火的早市小吃,在冰雪游旺季,铁锅炖大鹅、锅包肉、榛蘑等东北特色菜也备受欢迎,很多南方游客特地前来尝鲜。
除了美食,带有东北冬季特色的民宿也受到游客青睐。代替床的电火炕,屋内放置的花被褥,都给外地游客带来新鲜的体验。
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黑龙江地区酒店客房成交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四成;民宿客房成交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1.5倍。 【编辑:叶攀】